目前水利类奖学金奖励金额最高!
10月14日,武汉大学举行张蔚榛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张蔚榛奖学金注资捐赠仪式。大会上签署注资捐赠协议,张蔚榛院士的弟子、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慧春校友在张学军校友、吕达校友前期捐赠150万的基础上,为张蔚榛奖学金捐赠注资1000万,旨在激励水利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助推水利人才培养。
其中,学业奖学金的奖励对象为武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学生,本科生获奖金额为2万元/人,硕士研究生获奖金额为3万元/人,博士研究生获奖金额为5万元/人。单人奖励金额为目前面向水利类学生设奖奖学金中最高。该奖学金为开放式奖学金,历届校友及其他热衷公益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可继续向奖学金项目注资捐赠。
▲校党委副书记屈文谦与捐赠方张慧春校友签署注资捐赠协议
张蔚榛院士——把心血献给大地
张蔚榛院士是著名农田水利和地下水专家,自1955年学成归国以来,在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任教,长期从事农田水利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以来,在农田排水、渗流计算、土壤水与地下水动力学、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国内外农田水利科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直面挑战 勇挑重担
1951年张院士被选派前往原苏联科学院水问题研究所深造,师从苏联科学院院士考斯加可夫。在异国求学的路上,尽管面临语言、学术、文化等多重压力,他依旧选择直面挑战。在暑假期间,张蔚榛院士也没有停歇,而是坚持外出考察、实验、做研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便取得了第一批研究成果。
长时间泡在图书馆,张院士幽默地自诩“图书馆专业”毕业。在苏联求学的经历,造就了张蔚榛院士刻苦钻研的一生。归来的张蔚榛院士敢为人先,凭借所学,担起了筹建农田水利实验室的重任。在国内外环境复杂时,张院士独扛大旗、从零开始,一头扎进“土”里,而这一扎就是一辈子。
▲1953年,张院士在苏联留学
实事求是 真抓实干
为了克服渗流理论研究的缺陷,张院士十分注重室内实验的验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坚持理论研究成果必须经过野外观测实验的检验。
1997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收到张蔚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通知时,74岁高龄的他依旧奔波在新疆、甘肃等地的农村、牧区,与国外专家组检查评估水利工程项目。为了开展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改良工作,张院士多次前往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开展实验,即使在1976年遭遇唐山大地震时,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靠性,他依旧带领团队在衡水进行抽水实验。
▲张院士参观甘肃民勤灌区芨芨草
淡泊名利 躬身奉献
张院士从事农田水利研究60多年,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完成国家重大攻关项目20余个,不少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尽管获奖无数,他却认为自己“还做得不够好”。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要说我自己,我还真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但你要问我熟悉的学术上的问题,我可以详细和你讨论。”在他眼里,学术远远比名誉地位要高,他曾多次以出差为由推脱申报院士,最后是学校委托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在图书馆查找张先生的各项学术素材,最终提交了申报材料并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
即使到了78岁,张院士依旧多次飞抵内蒙古,进行河套地区节水的研究;80多岁时,还会和同事们一起到新疆考察;在耄耋之年,仍在家中花费十余天为全国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初稿文件提出10多页的修改意见。
▲2005 年在水利部科技委员会会议上发言
来源:武大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