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经常有艺术展览,它会熏陶人的。我认为著名大学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博物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5月9日,万林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陈东升在开馆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博物馆建设的初衷,特别感谢母校武汉大学把最中心的一块地方拿出来做万林艺术博物馆,他坚信博物馆会成为武汉大学年轻学子们聚集的又一个文化中心,并在中国大学中引起很好的示范效应。
这一想法与学校的育人理念是高度吻合的。对于武汉大学来说,利用校友捐赠资源,在校园建设艺术博物馆,更为看重的是其文化育人功能。正如校长李晓红所说,“学校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使高校博物馆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万林艺术博物馆是学校与校友共同打造的又一重要的文化艺术育人平台,并以探索的姿态为我国高校博物馆事业提供了可能的样本。
高校博物馆已成为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4月底,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我校召开,展示和交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高校博物馆育人的丰硕成果,我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活色生香”项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示范项目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校园里生机盎然,得益于珞珈山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长期的文化浸润,博物馆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珞珈山的老建筑群以及各类楼堂馆所,因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大学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它们以静默的力量,带给学子最感性的文化熏陶。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近年来,秉承“博物馆育人”的现代理念,更是着力打造“博物馆群落”,构筑文化育人的高端平台。目前,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三大博物馆群落,已初具规模。
“历史博物馆群落”,包括校史馆以及由周恩来故居、闻一多纪念馆、郭沫若故居等构成的珞珈山十八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余年武大校史见证了“近代以来国家发展跌宕起伏、人民斗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厚重的校史潜在地影响着武汉大学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学校将老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后,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其人文和教育价值,让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珞珈山上风云际会的历史和武汉大学的优良传统,激励广大师生奋发有为,增强爱校爱党爱国情感,实现“历史博物馆群落”励志、爱国、弘毅、奉献的功能和价值。
“自然博物馆群落”,包括动植物标本馆和南极科学馆等,同样成为重要的文化育人平台。武大拥有中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标本馆,其中动物馆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标本馆之一,是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普及基地和环境保护教育基地,鸟类标本更是居全国各馆之首,“标本唐”的传奇感动和激励了一代代学子;植物馆则为中国十大植物标本馆之一,馆藏蜡叶标本23万份,并拥有一批模式标本及珍稀植物标本,为武大成为“天然植物园”以及武汉市的绿化美化都贡献了力量。南极科学馆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珍藏了上千件来自南极的动物、植物、岩石等标本,展示了武大科学家30多年来横跨南北两极的豪情和成果。这些自然博物馆在教学、科研、科普和励志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万林艺术博物馆的落成开馆,“艺术博物馆群落”的形成迈出了重要一步。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启学子的艺术鉴赏之旅,不仅能够见证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的未来不期而遇,还能体会校友对母校的反哺之情。陈东升表示,要引进中国顶尖艺术家的作品来此展览,将其打造成华中地区当代艺术重镇和艺术素质教育基地。他认为,大学有三个功能,或者说应该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学习知识、独立精神和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在大学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不断浸染,逐渐积淀形成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无疑将发挥独特而有效的作用,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