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鲲鹏大讲堂第3讲 | 读经典,用一生换才华-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新闻动态
NEWS
GENERAL NEWS
综合新闻
校友鲲鹏大讲堂第3讲 | 读经典,用一生换才华
发布时间:2018-10-29 00:08  浏览次数: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以健康为前提,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

10月26日下午,武汉大学校友鲲鹏大讲堂第3讲在樱顶老图准时开讲。武汉大学77级历史系校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丽江以《阅读经典在人生中的隐性推动作用》为题,根据自己的读书体验,为师弟师妹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的盛宴。

77级校友代表程金谷、张俊超,武汉大学校友事务与发展联络处处长邓小梅、副处长徐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曹盛英等师生代表出席聆听了本次讲座。

10233

武汉大学校友事务与发展联络处处长邓小梅为赵丽江颁发纪念奖牌

主讲嘉宾介绍

赵丽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南湖画社社长;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北京国际城市研究院、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武汉大学历史学学士(1978-82)、法学博士(2000-03),中央党校法学硕士(1983-86)。

曾任湖北省委党校教授、科研处处长;湖北省蒲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老河口市委副书记、武汉市第九届、第十届人民代表(1993-2003)。1995年出席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2004年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至今;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2007-2013)。

(以下为讲座内容整理)

多读经典的书籍

胡适说,文明(Civilizatio)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Cu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在我们这个时代,书籍似乎成了奢侈品,手机反而变成了必须品。但是武大的同学们需要读经典,现在为了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去读,以后为工作、修行、以及孩子的教育去读。

10203

读书是我最大的喜爱,我读书的开头就是在武汉大学,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我的中小学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又当了三年知青,那时没什么书可读,基本算得上是“忙修瞎练”。1977年,我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读书,那时的氛围是大家都在大量阅读各类的书籍。在大学里,有一大群饱读诗书的大家,像陈国灿先生、李涵先生、韩德培先生、古汉语的赵婷先生……他们的音容笑貌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在大学中就接触到各类的书籍,除了本专业的经典,我在大学时选修了陈修斋老师的欧洲哲学史,可以说对我一生都影响极大,只是当时自己并不知道。

我在快50岁的时候才读康德、黑格尔、伽达默尔、芒福德。以前读书时,也读不懂,慢慢地就可以读懂了。

读书最重要是联系起来读,多读几本就清楚了。

读经典使人感到踏实

经典是构建我们思维基础性框架不可缺少的部分。

什么是概念?为什么要学习概念?康德说,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 。我们知识来自内心的两个基本的来源,第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对印象的接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此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概念的自发性),知性一般来说可以被表现为一种作判断的能力。一般人是靠经验生活,往往顺从偏见、集体迷思、道听途说,概念的可以作为一种智力资本提升普通人智力水平。只要你学会准确使用这些概念,如在政治学中合法性、权威、权力、治理等概念,就可以提升你的能力。

10E0D

读书有助于理解时空关系

康德说,空间与时间具有先天的纯粹直观形式,先验性的存在,不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在。时间只有一维,不同的时间不是同时的,而是前赴后继的。

海德格尔把人的时间分为三类:境遇、时机、到时。他认为,人总是生活在未来的计划之中(筹划),筹划是人的时间大的未来之维,人总是生活地未来之中。未来是潜在的、莫名其妙的及无可抗拒的(到时)。

境遇是人在生活空间的照会,不是有目标的筹划。你也无法筹划。人在幼年是时期,基本上生活在境遇之中。

时机是有价值的时间段,在价值的可能性。中国人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到时就是目标的实现。“为人生的伟大瞬间开拓出机会”,人其实一生都在寻找着某种可以投身于其中的“伟大瞬间”。筹划内容的实现就是应对到时,是深谋远虑的结果。

D9AD

2009年7月22日,我在武汉看到过一次全日食。我后来想,我们可以用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来解释看到日食这件事情。

一般的人在路上行走,天突然暗了下来,他们抬头见到日食,这就是境遇,生活中照会到日食。

对我而言,早在一星期之前,就听到预报,又准备了看日食的眼镜,看一看武汉500年不曾遇到全日食,目睹了钻石环,这就是时机。我是有一点小小的准备,是有价值的时段。

而对于全球的天文工作者,日食的出现是一种筹划中的必然,十几年前就预见到。他们就是到时。是长期科学研究的必然现象。

这就是时间在不同人之间的价值。

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

芝加哥大学阿兰·布鲁姆教授的在《巨人与侏儒》一书中讨论了关于当代人深入的思考的问题。

他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透彻的思考(to think things through);自我意识、自我清醒。

布鲁姆说:有一句老话,我们是矮子,但是我们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巨人们那么容易让你爬到他们肩上去吗?他们的作用就是把一群矮子扛在肩上?也许他们曾经如此悲悯,但现在已把我们撂在地上,悄悄离去,只留下我们傻乎乎地以为自己还拥有辽阔的视野。

人们不过无中生有地以为自己与伟大为邻,很快,新一代人来了,他们否认曾经有过巨人,并声称所谓巨人不过是老师们捏造的谎言。我猜,巨人们低头看着这场闹剧,恐怕要笑起来了。

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人们体会伟大。凡是人类要追求的东西,决不会唾手可得,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艰苦奋斗,披荆斩棘,坚持不懈,最后才会大功告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自己43岁的时候,到武大来读博士,跟着刘德厚老师读政治学。真正读书从这时开始,系统地读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的书,管理学。

我建议,本科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博阅群书,能读多少就读多少,绝对累不死人。

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兴趣点、兴奋点,构建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比如基本的政治信仰,坚定的信念,专业的知识,良好的生活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热爱自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

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读书就有了专业方向了,在书目的选择上,有所学专业的纵深,在阅读中训练自己思辨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

培养自己的学术性表达。

这时可以读一串的书,而不是单独一本书。

同时要行万里路。年轻的时候去远行特别重要,接触不同的人,体会他人的人生,特别是看博物馆,那是文明的高度,多参加社会实践。

B910

形成对美的智性的兴趣

康德说,经验远远不是我们的理解力会受到限制的惟一领域。

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存在的,可它不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一定存在的,什么东西一定是不存在的,因此,它永远不能给我们以任何普遍的真理。而我们的理性对于这类的知识特别感兴趣,理性受到经验的刺激,而非因为经验而满足。

在实践中,果决的行动力来自于正确的判断力,依康德为我们排列出的认识能力的总体秩序里,判断力介于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地思考、选择,不断形成对美的智性的兴趣,就易于形成较高级的判断力及审美能力,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识别真善美。

大学生活,告别原生家庭,融入了新的生活群体,把过往的经验与大学的学习及实践相结合,在有助于离开校园时再次形成先验性理性,形成新的判断能力,实现知识改变命运。

个人书单推荐

1071F

柏拉图《理想国》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

罗素《西方人的智慧》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麦克莱伦《马克思传》《菊与刀》《武士道》《钝感力》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判断力批判》

丹纳《艺术哲学》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V.S.奈保尔《印度:受伤的文明》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旁观者》

帕斯卡尔《思想录》

三大推理小说家:柯南道尔、阿加莎、松本清张

《论语》《唐诗》《宋词》《红楼梦》《易经》《宋文选》《东坡文集》

鲁迅《两地书》;胡适《九年家乡教育》

文:刘丹

排版:邱美琪

审核:吕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