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创业故事,感知武大力量,传承珞珈风骨。
9月16日晚,工学部大创中心气氛热烈,掌声不断。2020年新一期创业论坛课程,在武大校友壮丽而感人的战疫故事中拉开了帷幕,未来三个月的时间里,11位重磅级企业家校友及学者将走上珞珈山的讲台,与年轻学子分享创业经历与思考,传授创业心得与感悟。
2020年创业论坛首次课程邀请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刘林青,带来《创业概论——创业成就别样人生》。
个人简介
刘林青,博士生研究生学历,注册会计师协会个人会员、资产评估师。现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三级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和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工商管理系系主任,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柯力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获得国家商务部商务发展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主讲《战略管理》《创业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
课程实录
可能大家现在最想问的就是“在大学期间要不要创业?”“在大学期间要不要学习创业”。在解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创业的看法。
我的职业生涯中总共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一名理工科学子转型进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博士毕业后我留校任教,从事教学工作,走上职称评定的道路,为在这个领域深耕、出成果,我曾经一度断掉一切和社会的联系,潜心做学术。第二次转型是在2017年我从美国访学回来之后,那时武大经管院工商管理系在招生上遇到瓶颈,急需调整方向,开拓新空间。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设自强创业班,积极接触企业家,组织学生参与青年组织以及青年合伙人项目,以及诸如互联网+这类创新创业大赛,我作为教练团成员,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其中,收获颇丰。今年暑假武汉大学中国企业家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我担任中心执行主任。我将这些看作正在进行自己人生中“第二次创业”。
我用自己的经历是想传达一个理解:创业不仅仅是创办一家企业或公司,更广泛地包括创造一个有风险的新事业、用创新的精神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一、创业点亮人生
陈东升、毛振华、田源……从武大走出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这些校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来,形成了非常好的效应。当然,这些大咖校友可能对大家来说更像是闪耀但遥远的星星,这里我想举我最新指导的一个互联网+大赛的案例,告诉大家创业是如何改变、点亮人生的。
这是我们苏州研究院推荐的一支团队,项目的名字叫“国潮之美”,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制作、售卖汉服。然而,这个团队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000万,是相当好的成绩了。项目负责人刘德高的故事非常励志,他出身安徽农村小镇,从小学习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高考失利加上接连掉档,他最终只能补录进入一所黄山的学校。面对不如意的学校和专业,他从入校开始就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大三时他和三个小伙伴参加互联网+大赛,创办了这所小公司,后来逐渐做大。创业这条路也并不容易,靠得是刘德高和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有他们一些独特的方法:首先,每做一个新项目,就会去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不仅赢了荣誉和奖金,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其次,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采取多品牌战略,创立11个自有品牌,更多渠道包揽订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打法”。
如今刘德高已经在苏州买房安家,有了经济基础的他,进入武汉大学MBA学习,继续深造。回顾他这一路,可以说创业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创业让他的人生实现了逆袭。
关于创业光鲜亮丽的一面大家都了解,那我们要讲它的另一面,残酷的一面。说起创业,不得不谈到“创业的天堂”——硅谷,那里产出了众多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在这巨大成功的背后,现实很骨感。在硅谷,遵循的是一套“多产多死”模式,有调查显示,硅谷每100万个创业提案中只有1000个能获得投资人士的初审,60个获得真正的投资,只有6家最终能成功发行股票。
企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很多坎坷,选择了创业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别样的生活,要面对各种问题、矛盾的生活。所以说,“创业有高度风险,进入须非常谨慎”。
二、创业的三要素模型
创业学中有这样一个模型阐释了创业中机会、资源和团队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创业者基本上就围绕这三个要素开展相应的管理,解决相应的问题。
这个过程的起始点是商机,在企业刚启动时期,大多数情况下,真正的商机比团队的智慧、才能或可获取的资源更为重要。当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构思出一个有高发展潜力的商机,并推动商机的实现时,资金自然而然就跟带来了。资源要创造也要节约,依靠自有资源是创业公司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且会创造出极大的竞争优势。以尽量少的资源做尽量多的事情是强有力的竞争武器。创业带头人和工作团队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将这些关键因素整合起来。作为领跑者和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创业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他既是队员,又是教练。吸引其他关键管理成员,然后建立起团队,这样的能力和技巧,是投资家苦苦寻找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商业计划通过一定语言和格式,描述了三种驱动力量的驱动能量,以及他们之间的匹配度和平衡度。
三、创业会不断面临问题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在其著作《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里把企业的成长比喻成人的成长过程。他认为企业成长和人的成长一样,会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灵活性、一个可控性。婴儿的时候灵活性很强,稍稍一伸脚,嘴就可以咬到脚趾头,但是它的控制力很弱,几乎不能行动,老年的时候这两方面都下降。因为这种矛盾机制的存在,婴儿期、学步期,盛年期,稳定期,在每一个阶段企业都会遇到种种的问题,这其中有些是正常问题,需要通过创业家的努力来解决,有些可能现阶段是正常的,但是延伸到下一阶段就会成为企业致命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的了解,有助于企业分析、理解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导致的后果。
四、创业培养别样思维
什么是创业思维?在高中或者大学,我们都会被要求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让后为达到目的付诸努力。我们通常称为因果思维,因为我们知道万物有其规律,知道因便可得到果。然而,在创业的世界,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无法预测的东西,这需要我们转换思维,从“因果逻辑”转换为“效果逻辑”。
“效果逻辑”就是,既然未来不可控,与其设立具体目标,不如设定一个大方向,至于如何去实现,不设立具体的路线,而是利用现有资源去重组,去寻找可能性,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成果即可。这么说感觉有点复杂,实际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有一句总结的很好,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上就是同样的逻辑。
五、基于创业思维的几个原则
1、手中鸟原则:从你所拥有的工具出发
不要盲目等待所谓的绝佳创意,或者所谓的“亿万美元”机遇;不要追求想象中的完美机遇,因为通常它们所需要的资金都是你难以企及的;工具不只意味着金钱;工具不仅包括你拥有的,还包括你的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将他们以全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能为你带来竞争优势。
2、可承受损失原则:低风险、小失败
采用实效逻辑的创业者在开始时会设想出很多种可能的行动方案,而产生的结果在绝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因此,这些行动方案不是通过它们能够产生的效益来评价的,而是通过它们产生的潜在风险(可承受的损失)来评价的。
3、疯狂被子原则: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实效逻辑与因果逻辑的不同就像碎布缝被子与拼图的差别。实效逻辑组合模式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一般由多人一起完成;不仅要缝得漂亮有意义,还有有用处和价值。相关利益者用自己所承诺的资源来进行交换,以获得重塑目标,影响最终创业结果的机会。
4、柠檬水原则:大胆拥抱偶然性
创业中会遭遇各种偶然事件,包括未预料的会面、未预料的事件、未预料的信息,要学会利用这些偶然事件,将偶然事件看作是资源,或是你创业活动的投入。
5、飞行员原则:采用非预测性控制
意味着“自己掌控前进方向”“航程在自己的控制中”。
六、学术+创业=学术创业
学好创业对学术也是非常有帮助。在武大校园里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创业案例,在今年互联网+大赛师生共创组,有两个项目就非常具备冲金实力,一个是合生科技,另外一个是谷得生物。两位指导老师分别是刘天罡教授,杨代常教授,回顾两人的职业历程,很多地方都埋下了创业苗子,从学术研究走上创业的道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当学术和创业结合起来,就会带来别样的学术创业。
对于想在大学期间接触、学习创业的学子,其实也有很多的机会,参加创业班的学习、创业相关社团和夏令营,申请诸如企业家论坛的青年志愿者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然而总的来说,我并不赞成大家马上去创业,武大提供了这些创业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大家可以先去体验、学习积累相关知识,包括通过参加大赛来锻炼,都是非常好的,先为自己打好基础。
问答环节
Q: 我是一名文科生,但是现在感觉理工科同学在创业上更有优势,您对想从事创业的文科生有什么建议?
A:大家可能不知道,武大校友企业当代集团创始人艾路明先生,就是文科生,还是学哲学的,研究犹太人哲学。其实哲学和管理有着很好的连接。我还了解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商学院,要求学生不能只学管理学或者商学课程,其他专业的课程也要结合起来。清华大学除了创业大赛之外,还开创性地组织了创意大赛。我们会发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很多工作都会受到冲击甚至被替代,但是好的创意和想法永远只能来自于人的自主活动,是不可被替代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本科阶段把博雅项目学好,广泛涉猎,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未来文科会是一种新文科,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产出更具生命力的产品以及创业模式。
(录音整理:石永 编辑、摄影:金秋 审核: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