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国内的任何一个城市,你想从家到公司,下楼前即可打开手机,提前上网约好专车或者选择拼车模式,网约车司机很快就能到达你指定的上车位置。遇到交通不畅或者机动车无法通行的路段,你可以通过手机APP,扫码骑走一辆共享单车或者电单车。必要的时候,代驾、查看公交信息甚至预约货车……一部手机已经可以解决大多数人大多数的出行需求。
作为网约车领域的“前辈”,滴滴无疑是行业领先的佼佼者,无论在智慧交通、机器学习还是数据挖掘等领域,都取得了诸多业界称道的技术成果。这一成功与滴滴出行的联合创始人兼CTO、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EO、滴滴技术和产品设计的核心元老张博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他带领团队闯过了行业内无数场惨烈厮杀,才奠定了滴滴今日的行业地位。
今年38岁的张博是武汉大学2005届国际软件学院毕业生。2021年4月9日,张博作为滴滴出行支持武汉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合作的代表回到母校,在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了滴滴出行的最新技术,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和创业故事。在他心中,支撑自己坚持前行的只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想法——用科技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寄语有志于创业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努力到自己无能为力。”
武大四年决定了我未来的事业跑道
回想我前三十几年的人生,几次重大选择都是来了武大之后做的。2001年,我刚考上武大的时候我学的是自动化专业,报考的时候我以为是造机器人的,结果来了之后发现学的是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我对这个并不感兴趣。
大二的时候,听说成立第二年的国际软件学院面向全校大二学生招生。我当时隐约有一种感觉:计算机有可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很大的变化,它能够同时连接几百万人甚至几千万人,我觉得这件事很酷,能很大程度地改变世界。当时我对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聊QQ、打联众游戏,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以及在这个领域能做成什么样。于是我就先“测试”了一下自己,报了个培训班,学了一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学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我很幸运地通过了国际软件学院的考试。当时竞争比较激烈,面向全校选拔,最终只有80个同学被选上。
转专业第一个学期,我听课非常吃力。许多同学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我从零开始,要补的课程实在太多。那个学期,我每天白天听完课,晚上就去机房,把书上所有的程序都重新自己写一遍,晚上11点熄灯以后,还要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把当天所有老师教的重新复习一遍,再预习第二天的课,提前把不懂的名词全部查一遍。那个学期每天压力都挺大,感觉就像是重新过了一遍高三。我有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每个领域就看最经典的那一本书,还会找来英文原版看,把它吃透的话基本就事半功倍。后来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从一个计算机小白考到了全院第二名的成绩。
大三下学期,应时老师对我帮助很大,他当时是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教我们软件工程、Java核心编程这些课程,我跟着他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实验室做了一些真真实实的项目,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转学计算机,是我人生第一次重大的选择。它带给我两个重要的启发:第一,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第二,认准方向后,要努力到自己无能为力。
非常感谢在武大的四年时光,找到了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为之努力,可以说这四年决定了我未来的事业跑道。
我的底层操作系统是“不后悔”
我的人生至今有四次非常重大的选择,第一次是前面说的换专业,从自动化转到计算机专业。第二次是选择来北京考研;第三次是毕业后去了百度做搜索;第四次是2012年从百度出来创业,选择了滴滴。
每次要做选择的时候我就问自己:10年以后会为哪个决定更加后悔?我觉得人生首先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你喜欢的事正好也在浪潮之上,当然是最优选择,但如果不是,也不要违背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做迎合浪潮的事。每一个人本质上还是要追求对自我的满足和认可。
回顾人生几次的重大选择,我的底层操作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系统是一个圆,上半圆是“不后悔”,下半圆是“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美好的东西”。
先说上半圆“不后悔”。
其实滴滴是我第二次创业。2012年我从百度出来第一次创业。因为我发现,当时百度的很多APP并没有做更新,但它的用户量上涨的速度非常快。原因是当时大量的手机从feature phone换成smart phone,智能手机开始流行,而且智能手机的价格从2000块钱降到了1000块钱,当时小米和华为都推出了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机。基于此,我判断会带来移动互联网的一波繁荣,当时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不出来创业会不会后悔?当时的答案还是比较清晰的。
因为团队的原因,第一段创业不到半年就失败了。那段时间没有收入,没有积蓄,还要还房贷,身上的钱只够生活两个月,压力非常大。我一个人背了一书包的方便面,去威海待了一周。这一周我主要问了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还要不要继续创业?第二,创业做什么?我意识到创业依然是我的兴趣所在。那么创业做什么?我去收集了2010年到2012年所有能收集到创业公司的资料,把这些创业公司按照赛道进行了排列,不同赛道的第一名估值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这是由这个事本身的基因所决定的。
其中有四个关键要素非常重要,那就是大众、高频、刚需和有用户口碑传播的场景。目标用户群是大众的需求还是小众的需求,决定了创业天花板的高低;用户需求是否高频决定了用户的留存;刚需,我对它的定义是创造的价值可衡量、可防御、可持续;当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真正触及用户痛点的时候,用户口碑传播能起到的效果会比任何广告都管用。我用了两周时间看了9个项目,滴滴是当时唯一一个这四个要素都符合的。
我的底层操作系统下半圆,是“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美好的东西”。埃隆·马斯克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他一直在致力于解决人类最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多领域的连续创业者,给世界留下了好多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我希望我老的时候,回望一生,也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创业初心:用科技让世界变得更好
让我有创业想法的是2011年在百度做的一个公益项目,叫“百度寻人”。当时很多大V参与了一个“随手拍街面乞讨儿童”的活动,发动网友把街边乞讨儿童的照片发到网上,因为这里面有些孩子很可能是被拐卖的,发在微博上可以让更多的家长看到,解救这些孩子。当时我在百度负责图片搜索,我们已经有了人脸识别技术,我想到可不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家长把丢失孩子的照片存上来,我们自动抓取互联网海量用户的照片进行比对,如果发现相似性高,就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家长。
大家都知道公众的注意力是有衰减曲线的,互联网的热度不会持续太久,为了赶上热点,我们团队熬了一周,终于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了。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凌晨5点,我用自己的微博发布了这个产品之后就去睡觉了。当时我的微博总共只有四个粉丝,结果一觉醒来,这条微博火了,被转发了5000多次,我之前所有的微博加起来也没有这么高的关注度。
就是这个项目,对我的触动很大,以前我就只知道自己喜欢写代码,但“百度寻人”项目让我意识到技术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
我创业的起心动念就源于此。
2012年,我第一次创业失败以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滴滴CEO程维。他告诉我,滴滴是想解决出租车乘客和司机之间的效率问题。如果大家还记得,当时乘客和司机之间有非常大的信息gap。乘客经常需要在路边吸着尾气,排着队“抢”的士,而与此同时,出租车司机很可能在没有乘客的情况下开着空车到处转悠找乘客。实话说,听到程维的想法的时候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但是觉得值得一试。所以我花了2天时间打了30多辆出租车进行调研,发现对于乘客来说要排队、要等待、要抢车、还经常面临被拒载的情况,对于司机而言每天有大概30%的时间是空车,这部分的时间和油费成本都得自己承担。对于大众而言,确实是一个很痛的“痛点”。
所以我想,通过移动互联网解决乘客和司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乘客不用下楼就能把打车需求发出去,不用等待、不用在街边吸尾气,司机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客源信息,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将信息传播交换的成本减少到零。这就是现在的滴滴。
在滴滴九年 九死一生
过去九年在滴滴,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创业之初非常艰难,一开始滴滴只有80万创业资金起步,我们只给得起5000块的薪水,很长时间都没几个工程师愿意加入我们。而和对手的竞争又非常激烈,当时北京另一家竞争对手融资300万美金。既要支撑业务的高速发展,又要打技术的地基,确实是压力非常大。因为资源非常有限,一旦我们做了一个错的功能,而竞品做对了一个功能,我们就再也追不上了。
2014年就发生了和快的那场“七天七夜补贴大战”,当时腾讯和阿里都想在移动支付上发力,而腾讯自己没有在移动支付里面高频交易的场景,就找到滴滴合作,阿里找到了快的合作。我们的补贴规则是,乘客到达目的地之后,用银行卡绑定微信支付,乘客和司机都会获得2元补贴。活动之前滴滴每天的订单量大概每天10万单,我们乐观估计会涨50%,所以准备了40台服务器。没想到两周下来,用户涨了50倍,涨到了500万单,我们的服务器扛不住了,一到高峰就宕机。
此时就是两边技术团队的PK了,用户在滴滴和快的之间来回选择,一家服务器崩了,用户就会涌向另一家,然后这一家的服务器也会撑不住,最终拼的就是哪一家的服务器能先稳定下来。后来我们求助腾讯,腾讯一夜之间帮我们调了1000台服务器,还派了很好的工程师团队。
那七天七夜的战况是非常惨烈的,我的内心实际非常忐忑。因为能不能打赢,需要多久,心里都没有底,有同事熬到后面隐形眼镜都取不下来,只能去医院取。
竞品的技术团队也非常优秀,到最后真的就是靠精气神撑着,全力以赴,努力到无能为力。最后滴滴用了七天七夜让服务器稳定下来,而对手用了九天。
时代还留给我们很大的空间和挑战
现在的滴滴当然已经远远超出我们创业时的想象。过去九年,沿着横轴的方向,我们从北京出发,延伸到了全中国400多个城市,还进入了拉美、非洲;纵轴方向,开始连接各种各样的交通品类,做豪华车、专车、快车、优享,做电车和电单车,用科技去设计公交调度,提高公交系统的效率,还在不断优化拼车业务。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滴滴已经有了全世界最大的出行网络,在这张网络之下是一份最具价值的交通大数据。
在我看来,未来20年是属于出行的变革时代。希望有更多优秀的人能够和我,和滴滴一起,参与到改变世界的进程中。2021年我们正式发布了“滴滴未来精英”计划,面向全球高校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有专门的实习生计划、博士后工作站等项目。
然而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很大的难题,这个时代还给我们留了很大的空间和挑战。滴滴拥有多元化的业务场景,亟待这些高素质、高潜力的顶尖科技人才与我们“一起用科技D造未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精彩QA
Q:对于学弟学妹们,你建议他们在大学期间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或者能力?
A:有两件事比较重要,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仰望天空,是要有一个宏大的目标,科技真的能改变世界,你抱着这个目标的话,有一线希望可以做成,没有这个希望就做不成。但改变世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在学生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打基础,工作了以后没有这么完整的学习时间,踏踏实实把计算机的每门课基础都打牢,工作以后就是基于问题的快速学习,一定要珍惜大学的这段时光。
Q:对于想要创业的同学或者校友,您有没有一些建议?在创业过程中哪些陷阱需要注意?
A: 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用这个生产力去解决什么问题,要有同理心,要对这个世界保持敏锐,关注人的需求。
我认为,创业首先要避免拿着锤子找钉子。做科研的人,通常会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会什么,我的技术能解决什么,然后去找能发挥价值的领域。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反向的思维方式,先去寻找那些不完美、很多人都“痛”的不得了的问题,再看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去解决。从我过去这么多年创业的经验来看,具备第二种思维的人成功几率更大。
第二就是要有成长型思维。我们不要给自己设定框架,找到社会最痛的问题,不要担心自己不会,不会就去学。
人物名片
张博,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兼CTO,自动驾驶公司CEO ,滴滴技术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2001级国际软件专业本科校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人机交互实验室硕士研究生。资深技术专家与管理者,曾负责百度九条移动产品研发管理工作;主持承担了多项重大课题,领导开发了近10个用户突破一亿级别的应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