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oldSite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 正文
创业论坛第四期第5讲 | 高作平: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发布时间:2019-10-30 13:55:18  点击数:

微信图片_20200106135808.jpg

1996年,在珞珈山上一栋自建的小楼内,六位武大教师白手起家,开始了他们建筑物加固的创业。17年后,一栋十九层清水混凝土大楼的巨成总部在东湖国家高新区落成,从“建筑医生,结构救星”到“建筑物改造的艺术大师“,还是同一批人,再一次向更宏大的愿景,坚定前行。

10月23日晚,武汉大学1977级校友、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成”)董事长高作平带来2019创业论坛第四期第5讲,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和创业心得。

微信图片_20200106135713.jpg

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创业学院副院长晏金柱为高作平校友颁发了“创业导师”聘书,并送上一份“珞珈时光”纪念礼品。武汉大学校友事务与发展联络处处长邓小梅、副处长徐毅到场聆听。

一、从大学的发展谈初心

早期的大学只有教学的功能,把知识讲给大家听,一代代地传下去。1700年以后,德国两位教育家威廉·洪堡和亚历山大·洪堡两兄弟提出,大学是顶级的引擎,不能只教学,还应该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之后,柏林洪堡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为,把科学知识编成教科书再传授给学生的速度太慢,提出了原创科技直接转化的理念。随后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硅谷建成了,形成了“学研产”一体化的先进办学模式。

80年代之前,中国大学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工程师。但事实上国外一流的大学,它们是培养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的摇篮。以色列虽然只有800多万人口,但是出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我认为这与他们的教育模式很有关系。以色列实行全民兵役制,很多高中生考上大学之后选择先服兵役再上学。之前在以色列考察,去到著名的希伯来大学,我发现那里的大学生很少有郁闷迷茫的,经过军人的锻炼之后,他们心智成熟了,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明白了这辈子要做怎么样的人。

其实国内与之相似的有被称作"新三届”的大学生们,就是77级、78级、79级的三届大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自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军队服过役,好不容易上了大学,都拼了命学习,每一个人学习的目标都特别明确。后来有些老先生挺推崇这几届学生的学习精神。

微信图片_20200106135722.jpg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应该树立怎么的目标?我也一直思索着。成为教授一两年后,我开始思考,除了教学以外,能不能办企业搞些大科技,自己挣钱养科研,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走出一条发展科教与产业道路。这也就是我创业的初心。

二、风雨创业路

创业伊始,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为了看起来像个老板,我花了家里五分之一的积蓄买了部手机。找创业伙伴也很难,大家都不愿意加入。有些老先生说我一个好好的青年教师怎么钻到钱眼里去了。

之前建筑物加固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标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难度大,开拓市场更是艰难。直到云南丽江2·3大地震,我预想震后会有很多房子需要加固,就立马跑去了云南,没想到接手了一个100万项目。这对于当时我一个月工资四、五百的教师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最开始什么苦都要吃,凡事亲力亲为。有一次为了按时完成发货任务,我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中间没顾上吃饭,结果刚坐下吃晚饭的时候,低血糖犯了,一头倒在地上。

创业之路虽然辛苦,但是学校和领导对我的认可和支持,让我倍受鼓舞。1999 年下半年我向时任党委书记陈燕敖汇报,恳请学校支持“教师发展道路的探索”,提出了“依靠教师自身力量,走出一条发展科教与产业的新路”的思想 ,和“建成经济实体,研究机构,人才基地”的目标,得到时任校长刘吉臻、副校长杨国录和产业公司总经理李记泽的全力支持。

微信图片_20200106140037.jpg

1999年12月8日公司改制,改制后股权分给最初创业的六位老师和学校,创办了一个新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武汉武大巨成加固实业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册后,校长跟我说,我是学校的一个法人,你也是公司的法人,咱们现在平起平坐,好好干,把巨成办成大企业。我说,那我就不要学校的工资了,一心一意把企业办好。

2007年,巨成的营收超过一个亿,在全国16个省会城市成立了代表处。2013年建成了湖北省第一座清水混凝土大厦——十九层的巨成大厦,后又陆续建成了加固材料生产基地、检测公司和设计公司,以及工程公司和材料公司,巨成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2009年左右,我觉得是时候把公司的天花板往上顶顶了。随着中国基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建筑垃圾排放增多,严重影响环境,另一方面老旧建筑物会越来越多,改造升级的需求巨大。将老旧的建筑改造成结构安全、功能现代、外观美丽、更加环保、使用耐久的现代建筑,必将是一个大产业。仅仅做“建筑医生、结构救星”是不行的,巨成需要升级拓展,要做“建筑物改造的艺术大师”。于是我们在国家工商总局重新注册,取名“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公司经营战略的全面调整。

然而改革总是会遭遇阻力。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给很多人带来不适应,包括科研团队,包括公司的董事,很多人意见都很大,反对得厉害。我当时就抱着壮士割腕的决心一直坚持着,特别烦闷的时候就写诗排遣。我那时候写了一首《前进中的巨成》作为回应,大家听了之后也深受感触,认为我是在认真思考问题,虽然动作大了一点,猛了一点,但相信今后的发展会更好。结果是,在经历三年改革的过渡期后,我们的营收增长到1.8个亿。

微信图片_20200106140112.jpg

三、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一个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和人才创造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有了知识产权才能够提供差异性服务,才能维持公司持续运转。创新不是巨成的一时兴起,而是巨成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我看来,创新的程序并不复杂。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把难题解决了,专利自然而然就来了,特别是工科。巨成里面就有一个典型,周剑波教授,他是武汉大学里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位老师,在进入巨成之前一点专利都没有,而现在却成为拥有一百多项专利的“专利大王”。

另外,特立独行才有奇思妙想。搞科研一定不能随大流,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最开始我们给房屋纠偏,用的是武汉大学刘祖德老先生掏土纠偏的方法。但我们施工过程中发现,掏土纠偏很麻烦,工期又长,于是我们自己琢磨,把它改成了拆墙、断柱、顶柱几个步骤纠偏,速度就快了很多。然后我们又进一步想,既然能把建筑物顶80公分,那为什么不能直接往上顶一层、两层楼的高度呢?这样一来就可以给旧小区增加停车场、建休闲区以及其他综合服务设施,完成现代化小区的改造。这也就是现在巨成“既有建筑物空间开发”的特大核心成果。

在巨成的员工手册中有这样的16个字,“热爱巨成,奉献社会,服从指挥,融入团队”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融入团队”,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精神。巨成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就是一个典型。我最开始是搞力学的,后来实际工作需要,又陆续招了结构、机械、材料、自动控制、液压等各个专业的人才,要完成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跨学科。合作精神还指,除了内部团队的协作,需要和外部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最大程度利用全社会资源。

我始终坚信持续创新才能厚积薄发。这二十年里我们专注一个方向——既有建筑,原来是既有建筑加固,现在对既有建筑进行整体改造,事实上就是把课题研究得更深化了。二十年后,巨成主编和参编国家、地方和行业规程、规范二十余部,先后打造“面层后浇清水混凝土专利”、“自锁锚固成套技术与产品”、“既有建筑物的空间开发”等多项核心创新成果,在许多重要的工程项目里都能看到巨成的身影。

微信图片_20200106140310.jpg

从巨成一路走来的经历,我也总结了几点建议给想创业的朋友一是要有特立独行的思想,知识和学问是不一样的,把知识运用好才是学问,才能有独立的思想。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企业初创时可能都是一个小目标,但是随着实践的推进,目标就会变化,周围条件成熟了,更大的目标就应该提上议程。三是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心是在坚持中树立起来的。四是要有奉献社会的情怀,有情怀才会勇敢,有韧性,遇到困难不退缩。五是要有健康的心态和身体

问答环节

微信图片_20200106140435.jpg

Q:您说创业要有情怀,想问一下巨成这么多年是如何守住自己的初心和情怀的?

A:我们武汉大学有很多企业,一些活下来了,一些倒闭了。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团队的成员是否志同道合,是否有共同的情怀。巨成创始的六个教师,20年了,一个都没有走,每次提出来给学校捐款,他们都一致同意。为什么?我们当时去干这个就是想探索一条高校教师发展的新路,为了科研,为了新学科的组建,当作为社会发展一个新产业来做事情。同利不会有好朋友,同道才是朋友,我们的团队就一直存活到了现在,而且越来越团结。

Q:您是武大的优秀教师,那从育人跨界到创业,从教师转型为企业家,在这样的一个转变的过程当中,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A:其实我觉得我什么都没变,我现在仍然是一个教师。现在进入这个产业,事实上还是在实践“学研产一体化”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教师发展道路的探索。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教书教得也可以,科研做也可以,企业也慢慢有了起色。事实上我本人自始至终还是一个老师心态,初心不改。

(录音整理:刘以博/ 编辑排版,图片:金秋/ 审核:刘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