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oldSite > 新闻动态 > 基金会动态 > 正文
【校友情怀】520,穿越时空的眷恋
发布时间:2016-05-26 10:46:14  点击数:

5月20日,一个富有诗意的日子。这天,一位85岁的身患眼疾、行动不便的老人,在侄子的陪护下,从大洋彼岸的美国,风尘仆仆地来到武汉大学,在她丈夫生日的这天,给她丈夫生前挚爱的母校武汉大学捐献了一笔巨款,代表她丈夫再道一声:武大,我爱您!

在行政楼贵宾室,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教授代表学校与这位老人何之霓签订了协议。按照协议,何之霓和丈夫萧锋校友捐赠8万美金(合人民币50余万元)在武汉大学设立“萧锋、何之霓学生境外交流基金”,该基金为留本基金,每年的收益用于资助武大学子到台湾大学交流学习。

IMG_2615.JPG

何之霓表示,她和她丈夫都热爱武大,在丈夫的生日的这天,自己能够亲自到武大,代表丈夫和自己来表示一份心意,实现丈夫的遗愿,感到特别欣慰。

应惟伟说,武汉大学的校友捐赠额名列全国第三,其中几位校友单笔捐赠过亿元,但今天接受的捐赠,感到同样的沉甸甸,同样的意义非凡,令人非常感动。这是跨越两个世纪、跨江越海的深情厚谊。

应惟伟表示,也许将来有更多的人和资金加入“萧锋、何之霓学生境外交流基金”,要让她惠及一茬又一茬学子,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

伉俪情缘

何之霓出生在湖南醴陵,父亲是国民党军队将领。1944年,她随父母去台湾,1952年考入台湾大学,1956年毕业,“当时的校长是傅斯年,这个人非常了不得,他是为公尽职的,在开会时突然发病去世。”大学毕业后不久,她去了美国,后来与萧锋结为伉俪,在美国生活至今。

萧锋是武大乐山时期的校友,1919年出生于陕西鄠县,1938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42年毕业,受到父亲的鼓励,他报考了当时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的第一届自费留学考试,1944年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1947年到明尼苏达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谈到与丈夫的相识,何之霓老人介绍:通过一位熟人介绍,当时读中学的她与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萧锋通过邮件往来,从此,萧锋的来信成为她生活中的一件开心的事、重要的事,“他的毛笔字写的好漂亮!”

爱屋及乌

1958年,何之霓从台大毕业后的第三年,去了美国,终于见到了通信几年、无数次想象过、但只在梦中相会过的萧锋。“与我想象的差不多,北方人,敦实,方面大耳。”

何之霓这样评价已于2010年去世的丈夫: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是一个正人君子,是武大培养的好学生。要感谢武汉大学!

对她这样一位初到美国、举目无亲的女孩,他很体贴、尊重,没有丝毫粗鲁的言行。婚后,患眼疾的何之霓出去工作不便,丈夫就让她在家修养,扛起了一个人养家的重担,一扛几十年。

1983年,武汉大学70周年校庆,何之霓陪丈夫回到阔别40年的母校,参加了校庆盛典和其他一些活动。丈夫心中对武大岩浆般炽烈的爱令她印象深刻。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萧锋当年从武大毕业时没来得及拿毕业文凭就去了美国。武大校友总会的张玉华老师在档案馆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了萧锋的毕业证,就寄去美国。“保存得真好,几十年了,像新的一样,看了毕业证上我先生的照片,真年轻!”应惟伟听后解释:武汉大学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全国第一,学校档案馆对学生、校友的档案管理也是一流的。

  点点滴滴,使何之霓深爱丈夫,也深爱丈夫的母校武汉大学。

大爱无疆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宋朝诗人陆游咏赞梅花的诗词,也是何之霓、萧锋爱国爱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

  何之霓的大姐在战乱中死去,大哥留在大陆,戴着“右派”、“台湾特务”等帽子度过了屈辱、坎坷的一生。老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用朴实的话语说:“我在美国这么多年,常常想念中国。中国文化最悠久、最好!”

  2004年6月,萧锋在全美少数族裔建筑业协会第35届年会上,入选该会名人堂,并接受表扬。明尼苏达州最大报纸《明星论坛报》在商务版第二页以通栏篇幅刊登这则新闻,称他为“哲人营造商”。

  华声报等美国媒体报道:萧锋来到明尼苏达州不久,就融入了当地华人社会中,并逐渐成为一个沉稳的领导人物。他努力工作,公正仁慈,尊重并礼貌地对待每一个人,保持节俭但慷慨待人。长期以来,他和妻子何之霓一直支持各种活动和组织,被誉为通过慈善捐助回馈社会的非凡家庭。多年来,几乎没有一项华人文化活动不曾得到过他们热心慷慨的支持。他们在明尼苏达大学中国中心创建了萧氏奖学金用以支持明大学生赴中国学习。

  媒体还介绍,萧先生是明州中美商会的创始人之一,还就任于多家组织的委员会,其中包括华人安老会和美中友好协会。

  萧锋创建的肖龙建造公司是美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承包商和美国最大的亚裔承包商,他取得了数项大奖,其中包括:明州“国际移民成就奖”,明州“综合承包联合会终身成就奖”,被评为“明州杰出华人”。

  何之霓介绍,目前该公司由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掌管,他继承乃父之风,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