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

STORY
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分享 > 正文

刘之源:学在他乡,用心感受文化的多元

发布时间 :24-07-19 10:56  来源:

成长于黄浦江畔的刘之源从小就渴望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上海这座充满璀璨活力与多元包容氛围的城市,奠定了她探索、感受世界的青春底色。2023年下半年,她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成功申请到伦敦大学学院(UCL) 2023 秋季学期 GEP 项目,并获得武汉大学英诺国际交流奖学金,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留学生活。


求学珞珈:自由、自主与自律

2020年,刘之源考入了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她说,“武汉这座城市有着坚毅的精神内核,又处处充满了烟火气,身处其中的武汉大学自由浪漫、充满诗意,似是物外桃源,是我心中向往已久的学府。”

在珞珈山下,博雅通识的教育理念、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打开了她的眼界。丰富全面的学科体系,自由开放的教育模式为她之后适应国外教学课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印象最深的是《现代话剧研读》这门专业课,老师采取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小班教学,解读电影戏剧只是课程一部分,老师鼓励我们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还安排在课堂上进行演出,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

现代话剧研读课小剧组合影

在校期间,刘之源的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不仅在各类英语大赛中斩获奖项,也成为她成功申请到留学项目的“加分项”。谈到学习英语的方法时,刘之源说,“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把语言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负担,把大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每天一点点地去完成它,我相信滴水穿石的过程。”

在专业课学习上,刘之源充分利用大学更为自由的探索空间,埋头在课外阅读的扩容,努力提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归纳能力,在大量的阅读中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养成批判性思维。“遇到自己不熟悉专业领域、知识盲区并不可怕,只要充分训练自己的习得能力,困难都是可以攻克的,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像海绵一样求知的心。”

金秋情景剧大赛


初闯英伦:一次“舒适圈”的突破

自觉对西方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了解较多,并未感受到太多文化冲击的刘之源,在初到伦敦时,内心依旧充满不安。这种不安更多是来自社交的压力,和独自在异乡生活的种种考验。

“新学期学院会组织新生派对,很多课程也有自己的社交活动,口语不太自信的我一开始就很紧张,不敢主动跟其他同学交流,但后来一些外国学生主动找我聊天,就慢慢放开了,也认识了其他来自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家的同学。”刘之源说,自己算是一个社恐的人,但是在UCL整体开放多元氛围的推动下,一次次突破自己的社交舒适圈。

素来对戏剧感兴趣的她,甚至报名了UCL为少数族裔开设的戏剧节,担任助理制片人,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原创剧目。“让我又一次感受到戏剧无国界,是不同人群之间产生联结的方式。”

UCL交换期间与外国友人合影


感受英伦:博雅爱好者的“超级充电”之行

在UCL,刘之源被分在Arts and Sciences部门,是一个旨在交叉学科探索、跨学科交流的学院,“我觉得跟弘毅学堂的架构很相似。”在这里,刘之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了三门方向完全不同的课程。

“《艺术与跨学科》使我首次接触到国外艺术类教学的范式,课程邀请到许多当代艺术家进行讲座,课程周期内要独立完成一个艺术实践作品,设计虚拟展厅,进行展示和交流。我选择了相对擅长的摄影媒介,结合语言学的主题进行观念摄影的探索。《种族、性别与女性主义》给了我一个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女性主义理论的机会,这门课的小班讨论尤为有趣,启发了我很多灵感。在人类学系课程《物质与视觉文化》中,我得以走进UCL的物品实验室,直接上手观察和测量、分析部分民族志藏品,极大地弥补了我本科所学纯人文类专业重文本思辩、轻实践调研的不足。”刘之源说,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的交流时间,但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元充实的课程设计,让她这个博雅爱好者收获了非常棒的学习体验。

“非常感谢黄春华学长和黄春华基金会的帮助,也非常感谢学院老师的帮助和信任,没有这笔奖学金的资助,我的留学之行肯定不会这么顺利。”刘之源说,在英国交流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成为自己非常难忘的回忆。虽然还未最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但她表示,做跨文化、跨学科方向的研究,继续深造是自己必然的选择。三个月的UCL之行,让她更加确信这一点。

(采写:袁毅仁 编辑:金秋 图:受访者提供)



英诺国际交流奖学金是由黄春华基金会(Charles Huang Foundation)捐赠设立的留本基金项目,总规模2000万元人民币,以武汉大学1982级经济管理系校友黄春华先生创办的英诺医疗集团(Innova Medical Group Inc.)冠名。

英诺国际交流奖学金年度资助总额100万元,资助对象为赴世界顶尖名校(TOP20)进行学期学分项目学习的优秀在校本科生,并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优秀学生给予重点倾斜,旨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